求船醫的真相-- 小顧醫師的社群參與經驗

2020-09-02

船醫的真面目

       兩三年前開始,批踢踢甲板(gay版)上出現了一位船醫,提供水手們各種性傳染病的諮詢,解答各種疑難雜症。從犯頭風、下面癢央、護唇膏會不會傳染菜花,到小菊花流血流汗,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有人發問。船醫總是用慾望城市的口吻解答,提供菜花的傳染途徑、HPV疫苗、HIV篩檢等各種資訊,幽默風趣的回應使得許多水手紛紛暈船。

 

       許多水手都好奇船醫是誰,或許你早就知道了。他是台北榮總的感染科醫師顧文瑋,暱稱小顧醫師。儘管甲板船醫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發文了,但他仍出現在各大社團、網路平台、電台,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傳播性傳染病、愛滋、娛樂性用藥等的相關資訊。甚至引起保守團體、基督教媒體的注意,以扭曲事實的方式進行抹黑。

 

       之所以走到這步田地,小顧醫師說這和自己的身分認同有關。在大學時期,小顧醫師其實沒有參加太多同志社群的活動,即使就讀台大有地利之便,也沒有加入GC(台大男同志社)。在進入醫院後,發現許多醫師對於LGBT並不友善,尤其在一些較倚賴師徒制的傳統科別更是如此。因為身分的關係,許多同志醫師會選擇精神科和相對友善的小科,小顧醫師一開始也考慮過精神科。不過在一次到美國交流之後,小顧醫師發覺內科原來可以是很有趣的,從基礎學理到實際運用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。因此他便決定選擇內科,而且是內科底下的感染科,希望之後可以服務LGBT社群。

 

       在批踢踢甲板上擔任船醫是他進入社群服務的起點。因為有認識的同學是甲板版主,版主和小顧醫師發現版上有太多不正確的醫療資訊。因此決定一起合作,在批踢踢這樣的空間裡提供諮詢,讓大家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認識HIV和其他性傳染病,同時介紹一些友善的醫療院所。

 

        小顧醫師也說,當我們想認識一個性傳染病、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性傳染病的時候,上網Google之後常會有一些偏方或廣告,並不總是能取得正確有用的訊息。很多訊息都是透過朋友口耳相傳,或是根本就不知道,缺乏一個大家願意使用的入口網站。

 

       這段期間,小顧醫師也和NGO團體合作,並在這當中學到很多。他認為,公衛、醫療、社群、NGO組織這四個端點常常會有訊息不同步的狀況,之前大家也比較少合作,缺乏互信和默契,會有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。也慢慢了解,許多在國外推行過的模式在台灣不一定能適用。

 

       例如他曾和泰國紅十字會合作,卻在台灣遇到許多阻力。泰國紅十字會在架設了「Adam’s Love」泰文入口網站提供愛滋和篩檢的資訊,並請男性明星大使代言,用鮮肉照吸引大家的目光。當時泰國想把他們的模式推展到東亞,找到了小顧醫師,小顧醫師著手幫忙但是並沒有運作得很順利。一方面許多台灣藝人不願意為這樣的議題站出來,一方面許多團體也認為談愛滋不應該只限在男性大使,也需要有女性來代言。這樣可以讓女性注意到這個問題,也避免加強「愛滋」與「男同志」的刻板印象,這些都是小顧醫師在實作之後學習到的。

 

 

 

事前預防性投藥的困境

 

       最近疾管署推展的「暴露前預防前驅計畫」也遇到了類似的困境。「暴露前愛滋預防性投藥」(PrEP)是一個較新的概念,以服用愛滋治療藥物來達到預防的效果,目前的使用方法是每天一顆。這樣的藥物通過試驗的目前只有舒發泰一種,而且價格較高,因此疾管署提供了一千個補助名額。然而到目前為止只有八十多人使用。

 

       小顧醫師認為主要的問題來自於「價格」和「意識」。這樣的新藥自費一個月需要一萬二左右,很多人負擔不起。雖然疾管署的計畫前六個月有部分補助,六個月後還是需要自費,可能會減低許多人的參加意願。

 

       即使如此,也很少民眾領取前六個月有補助的藥物。據小顧醫師觀察,許多民眾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方式可以預防,同志社群內也是如此。同志社群並不常談論愛滋這個議題,也缺乏一個資訊入口平台。當這樣的補助出現,就很難傳入社群內被大家知道。而公衛端也並不全然了解醫療端實行的困境、NGO組織的看法、社群的需求。這一來一往之間,存在著很大的資訊落差,有許多需要互相溝通的地方。

 

       事前預防藥並不只是單純的一顆藥物,在人們的使用之下也產生出社會和文化的意涵。在國外,使用事前藥一度被污名化,使用者被認為是比較放蕩、淫亂的。台灣也慢慢出現這樣的現象,加上大家比較少談到性和愛滋,使用者很少告訴朋友自己正在服用事前藥。另外,在出現這樣的藥物之後,是否人人都能有方便的管道取得這樣藥物?在英國同志社群和NGO曾為了要以更低價格取得PrEP展開運動,更和英國健保署展開訴訟。這同時涉及了健康權力,但這樣的權力是需要努力爭取的。

 

 

       即使有著這些困境,隨著公衛、醫療、NGO組織新一代工作者出現,各單位之間慢慢建立起更多的溝通管道。小顧醫師說,疾管署也不如以往總是由上對下的推行政策,在這次推出PrEP前驅計畫之後,也詢問了各家合作醫院遇到的困境,嘗試提出解決辦法。當公衛、醫療、NGO有越來越多的合作經驗,小顧醫師相信之後愛滋工作會進行得越來越順利。

READ MORE

看更多文章

愛滋預防

專訪系列1|網黃的性與健康:健身單親爸「荒」

在台灣,仍有不少民眾將「性」視為判斷個人品性的標準之一,而性行為,是HIV(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類免疫缺乏病毒,又稱愛滋病毒)最常見的感染途徑,因此有許多感染者被貼上「生活很亂」的標籤。

愛滋預防

【文章分享】從過去向前看,愛滋治療的未來趨勢/感染誌

從過去愛滋治療談起,那些「我們」一起經歷的甘苦。
過去服用抗病毒藥物的經驗,可能對於未來的治療與服藥造成影響,我們從感染者阿橙過去對治療藥物過敏的經歷看起,與王建淳醫師聊聊,感染者在過去治療中常見的問題。同時深入醫病在診間中,對於新藥出現時的溝通問題,了解醫師評估藥物副作用對生活的影響,與何時需要換藥的可能性有哪些。<節錄自原文>

愛滋預防

【文章分享】曝光如勞資對立 感染者思維「X教授→萬磁王」盼平等對待/ETToday

台灣現今愛滋資源與醫療技術大幅進步,但汙名化標籤仍未完全去除,讓多數感染者在求醫、進入職場或和親朋好友聊天時,選擇隱藏自己的「新身分」。感染者大熊(化名)坦言,社會不友善的態度相當直接,也曾被身邊朋友惡意散播消息攻擊,使得他的想法逐漸變得憤世嫉俗,拿電影角色來比喻,就好像是從X教授變成萬磁王,「期盼未來環境能有更多一點友善,讓愛滋回歸一般疾病,每個疾病都要一視同仁看待。」<節錄自原文>

MAP G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