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解「愛滋島」5大迷思!

2020-09-02

立法院17號審查民法修正草案,2萬名反同團體在場外抗議,更有部分民眾試圖衝進議場,還喊出「別讓台灣變成愛滋島」的口號。其實感染愛滋病毒者並全是同志。來看看你是不是也有這些迷思:

 

迷思一:感染愛滋病毒就是得到愛滋病!

 

愛滋病毒是HIV,全名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;愛滋病是AIDS,中文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。感染愛滋病毒代表你可能是帶原者,但不代表一定會發展為愛滋病。所以,感染愛滋病毒的人,只要按時服藥,不要讓病毒增生,發展為愛滋病的機會就會下降。所以,感染愛滋病毒跟愛滋病是不一樣的!

 

迷思二:只有同志會得到愛滋病!

 

根據疾管局2016年10月份的統計,歷年來男男間的性行為導致感染的人數為19,799人,佔所有感染人數的59%,而異性間的性行為則是5,717人,佔所有感染人數的17%;另外,因為共用針頭而造成的感染則為6,959人,可以明顯地看到,不只有同志會感染愛滋病毒。

 

迷思三:愛滋病毒是黑死病,感染了就會死!

 

根據疾管局統計,感染愛滋病毒的個案為33,018人,但發展成愛滋病的人數是15,206人,發病機會是46%;而在發病人數當中,有3,491人死亡,佔感染病毒人數的10.5%。所以,並不是感染愛滋病毒就會得到愛滋病,也不是愛滋病就一定會死。

 

迷思四:口水也會傳染愛滋病毒?!

 

愛滋病毒感染的途徑是透過精液跟血液,在口水當中的病毒微乎其微,甚至是沒有,所以跟愛滋病帶原者共用餐具並不會得到愛滋病。美國疾管局列出了愛滋病毒的感染機率,最高的是輸血,再來才是男男間的性行為、共用針頭,透過口水感染的機會是趨近於0。

 

迷思五:跟有愛滋病的人發生性行為就一定會得病?!

 

還是要強調:感染愛滋病毒來自於「不安全」的性行為,而不是跟誰發生性行為。如果愛滋病帶原者有服藥控制病毒量,並且進行安全性行為的話,發生的機率當然就會大幅降低;如果是跟沒有服藥控制的人發生無套性行為,感染的機會就會大幅增加。所以,重點在於進行「安全」的性行為。

 

 

此新聞來源為:康健雜誌

 

文章轉自:陽光酷兒中心

READ MORE

看更多文章

愛滋預防

專訪系列1|網黃的性與健康:健身單親爸「荒」

在台灣,仍有不少民眾將「性」視為判斷個人品性的標準之一,而性行為,是HIV(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類免疫缺乏病毒,又稱愛滋病毒)最常見的感染途徑,因此有許多感染者被貼上「生活很亂」的標籤。

愛滋預防

【文章分享】從過去向前看,愛滋治療的未來趨勢/感染誌

從過去愛滋治療談起,那些「我們」一起經歷的甘苦。
過去服用抗病毒藥物的經驗,可能對於未來的治療與服藥造成影響,我們從感染者阿橙過去對治療藥物過敏的經歷看起,與王建淳醫師聊聊,感染者在過去治療中常見的問題。同時深入醫病在診間中,對於新藥出現時的溝通問題,了解醫師評估藥物副作用對生活的影響,與何時需要換藥的可能性有哪些。<節錄自原文>

愛滋預防

【文章分享】曝光如勞資對立 感染者思維「X教授→萬磁王」盼平等對待/ETToday

台灣現今愛滋資源與醫療技術大幅進步,但汙名化標籤仍未完全去除,讓多數感染者在求醫、進入職場或和親朋好友聊天時,選擇隱藏自己的「新身分」。感染者大熊(化名)坦言,社會不友善的態度相當直接,也曾被身邊朋友惡意散播消息攻擊,使得他的想法逐漸變得憤世嫉俗,拿電影角色來比喻,就好像是從X教授變成萬磁王,「期盼未來環境能有更多一點友善,讓愛滋回歸一般疾病,每個疾病都要一視同仁看待。」<節錄自原文>

MAP G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