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異性戀的愛滋三件事

2020-09-02

在不少論壇、網路空間會看到以下問題:

 

    「我今天剛去喝茶,龜頭好像有接觸到對方的愛液,我該怎麼辦?」

    「最近和網友上摩鐵,對方是個老實的男生,他說不想帶套我答應了,我會得愛滋嗎?」

 

    可見仍然不少異性戀會擔憂愛滋。異性戀該關心愛滋嗎?做愛前做愛後可以做些什麼呢?以下整理出三個問題,只有三個,但都很重要、很重要、很重要,說三遍還嫌不夠。

 

 

·         同志比較容易得愛滋?那異性戀呢?

 

    「衛生署呼籲,男性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較高,從事安全性行為才不會危及家人。」

 

    如果你是一名男性,看到這段文字,是否覺得有哪裡不對勁。如果你是一名女性,你就可以鬆口氣說「跟我沒關係」嗎?

 

    這是1997年衛生署在聯合報上的公開呼籲。首先有個很明顯的問題是暗示著「得到愛滋會危及家人」,到底危及是什麼意思呢?這種用模稜兩可的字句來威嚇民眾的防治宣傳,已經收到不少副作用,但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內。

 

   這句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:「到底哪些人容易得愛滋?」,換句話說也就是「哪些人是同志的高危險群?」這句標語告訴我們的是,男同志並不是自古以來就「容易得愛滋」,「男性」、「靜脈毒癮者」、「台商」也都曾被大力宣傳是容易得愛滋的人。換個角度想,這些區分都是人為的,之所以要這樣區分,是誰區分的呢?區分的目的是什麼?是要切割出一群人,和他們劃清界線?還是要去了解這背後的原因,採取行動,給予更好的醫療照顧呢?

 

   最常做這樣區分的,不外乎是公衛學者、防治工作者。在公衛的英文文獻中,常用MSM (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,直譯是與男人從事性行為的男人來做劃分。之所以特別用MSM,部分是為了要減少男同志、同志族群的被貼上愛滋的標籤,把這兩者直接連結在一起。因此使用了MSM這種不包含認同、文化,關注在行為層面的字詞。

 

    但當MSM在被翻譯成中文的過程卻經歷一番波折,較早被譯做同性間性行為、男同性性行為、男性同性性行為者,而近年來多使用「男性間性行為」,這些字詞先後的出現在公衛中文期刊中。這些詞似乎比原文更偏向「性行為」(行為),而不是「男人」(族群)。儘管這些公衛學者、防治工作者在期刊論文做了這些保險、避免歧視的劃分,但卻在新聞稿、媒體上有另一番波折。常常會有「感染愛滋的人當中有xx人是同性戀者」這樣的標題。這樣的劃分,漸漸的切割出了同性戀、異性戀。身為異性戀,我就可以不用關心愛滋了嗎?

 

    同樣套用在「男性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較高」這句話,身為女性,我就不用關心愛滋了嗎?

 

    別忘了,這些區分的源頭是公衛學者、防治工作者,好讓他們容易找到目標解決問題。但身為一個個人,這樣的區分對我們的意義可能不那麼大,我們比較需要知道的是「怎樣會傳染愛滋?」或者「我可以怎樣避免愛滋?」

 

·         我可以怎樣避免愛滋?

 

    要回答這個問題,首先要釐清哪些途徑會傳染愛滋。愛滋病毒存活在體液中,要傳染不外乎要有人(有傳染力的體液)載,也要有門(傳染途徑)才能進入。在沒有治療的愛滋感染者身上,血液、精液、愛液(前列腺液和陰道分泌物)都是有傳染力的體液。這些體液要得其門而入,需要有輸血、共用針頭、母子垂直傳染、性交等方法。

    

    而性交當中,會傳染愛滋的主要是陰道交、肛交。愛滋需要粘膜組織才能進入人體,要經由口交傳染機會微乎其微。除非幫人口交者嘴巴有傷口,被口交者才可能染上愛滋病。

 

    因此要避免愛滋,可以將主力放在陰道交、肛交。預防措施除了一般人熟悉的「戴保險套」,現在又多了「PrEP(預防性投藥)」一種方法。

 

    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勝之處。使用保險套,除了避免體液接觸得到愛滋,也可以避免B肝、C肝、淋病等其他性傳染病,對梅毒、菜花也會有部分的預防效果。而PrEP(預防性投藥)則是藉由吃藥,讓血液裡有可以對抗愛滋的藥物,好處是若不得已沒有保險套,也能預防愛滋,缺點是不能預防其他性病。

 

 

·         發生危險性行為後,可以怎麼辦?

 

    萬一今天喝茶、約炮、上摩鐵,非但沒有戴保險套,也沒有用PrEP(預防性投藥),那該怎麼辦呢?答案是事後藥或篩檢。

 

    當你驀然回首,發現那次愛愛還在三天內,那可以考慮PEP(事後投藥)PEP的原理和PrEP類似,都是用吃藥來降低感染愛滋的機會。愛滋病毒進入體內不會馬上感染,還有黃金三天有機會吃藥,殺死愛滋病毒降低傳染機會。事後投藥是自費的,並不便宜,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文末連結。

 

    如果超過三天或沒有用事後藥,那可以考慮去各大醫院、民間團體篩檢。感染愛滋已經不是絕症,如果規則服藥,預期壽命和一般人沒有太大差別甚至有醫療人員會說「想活多久就可以活多久」,那麼儘早確定是否感染就更加重要。如果沒有感染,便大可鬆一口氣,如果感染,還能儘早治療。

 

    篩檢多是匿名的,全程不用留真名,不必擔心身分曝光,也不用花半毛錢。只要一通電話,就會有專人和你預約時間。各地大醫院多有提供匿名篩檢服務,台灣同志諮詢熱線、同志健康中心等民間團體也提供匿名篩檢,不必是同志也能前往詢問。匿名篩檢有問題能當場問,當場抽血,檢驗完後也有完整的判讀。

 

    說到這邊,會發現無論是同志、異性戀,預防愛滋的方法根本一模模一樣樣,發生危險性行為後的處理也是如此。下次愛愛之後,除了到論壇、網路上發文向30++F++求助,或是找算式算得並機會有多大,不如採取行動立馬去匿名篩檢囉!

 

【PrEP簡介】
PrEP(預防性投藥)全名為「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」,是一種預防愛滋的方式。還沒感染HIV的人可以透過規律服用抗病毒藥物,降低感染HIV的風險。規律服用預防性投藥的人,能降低九成以上感染愛滋的風險。目前可做預防使用的藥物為舒發泰,或是同成分的學名藥。

 

抽血、快篩地點  http://www.lovemyself.org.tw/articles/51

看看哪種篩檢適合我:http://www.lovemyself.org.tw/articles/68

了解更多PrEP的事: http://www.lovemyself.org.tw/articles/27

了解更多PEP的事: https://www.cdc.gov.tw/professional/list.aspx?treeid=7b56e6f932b49b90&nowtreeid=AE46539377B64D40

 

 

READ MORE

看更多文章

愛滋預防

專訪系列1|網黃的性與健康:健身單親爸「荒」

在台灣,仍有不少民眾將「性」視為判斷個人品性的標準之一,而性行為,是HIV(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類免疫缺乏病毒,又稱愛滋病毒)最常見的感染途徑,因此有許多感染者被貼上「生活很亂」的標籤。

愛滋預防

【文章分享】從過去向前看,愛滋治療的未來趨勢/感染誌

從過去愛滋治療談起,那些「我們」一起經歷的甘苦。
過去服用抗病毒藥物的經驗,可能對於未來的治療與服藥造成影響,我們從感染者阿橙過去對治療藥物過敏的經歷看起,與王建淳醫師聊聊,感染者在過去治療中常見的問題。同時深入醫病在診間中,對於新藥出現時的溝通問題,了解醫師評估藥物副作用對生活的影響,與何時需要換藥的可能性有哪些。<節錄自原文>

愛滋預防

【文章分享】曝光如勞資對立 感染者思維「X教授→萬磁王」盼平等對待/ETToday

台灣現今愛滋資源與醫療技術大幅進步,但汙名化標籤仍未完全去除,讓多數感染者在求醫、進入職場或和親朋好友聊天時,選擇隱藏自己的「新身分」。感染者大熊(化名)坦言,社會不友善的態度相當直接,也曾被身邊朋友惡意散播消息攻擊,使得他的想法逐漸變得憤世嫉俗,拿電影角色來比喻,就好像是從X教授變成萬磁王,「期盼未來環境能有更多一點友善,讓愛滋回歸一般疾病,每個疾病都要一視同仁看待。」<節錄自原文>

MAP G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