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滋如何宣傳--從黛安娜王妃談起

2020-09-02

2017是黛安娜王妃逝世的二十週年,在英國又掀起討論的熱潮,不只有大批民眾到她居所致敬,電視台也公布從未曝光的片段。黛安娜王妃在台灣也具有知名度,逝世當時國內媒體大幅報導,卻很少人知道黛安娜王妃曾致力於愛滋去污名活動。英國的愛滋倡議者也藉這個機會,重新回顧二十年來愛滋的轉變。

(DAVID LEVENSON/REX/SHUTTERSTOCK)

在愛滋病毒剛出現的1980年代,曾有許多人預言這個病毒將造成大規模死亡。當時英國政府資助了一項大規模電視廣告,衝擊了電視機前的觀眾,在一個灰暗的天空下,火山爆發,墓碑上寫著愛滋,別死於忽視(AIDS,Dont Die of Ignorance)。這項廣告引發了許多恐慌和抱怨,有人說這會嚇壞看電視的兒童,引發民眾對愛滋的恐懼。當時西方的新聞媒體常常用「男同性戀瘟疫」(gay plague)來代稱愛滋。而在美國,愛滋行動聯盟( ACTUP)走上華爾街,抗議政府和藥廠的漠視,沒有即時投入愛滋研究。

(JAYNE FINCHER/GETTY IMAGES/TIME)

 

在這樣的氛圍下,受到群眾愛戴的黛安娜王妃,在倫敦的一家醫院,於國際媒體面前和愛滋感染者握手,而且沒有戴她招牌的白手套,同樣的震驚了電視機前的觀眾。她用最簡單的圖像告訴觀眾,和感染者進行日常接觸並不會被傳染。

 

二十年後的今天,愛滋已經和死亡脫勾,雞尾酒療法讓感染者和其他人壽命相差不遠。然而負面恐嚇式的宣傳在民眾心中仍然烙印著,許多誤解到現在仍存在。儘管出現了PrEP(預防性投藥)這種預防的新方法,這類預防藥物仍被冠上「淫亂藥丸」(Promiscuity pill)稱號,使用這類藥物的人被「舒發泰蕩婦」(Truvada whore)。

 

哈利王子繼承了黛安娜王妃的精神,在推特上發佈了一張愛滋篩檢的照片。白色的房間裡,王子挽起袖子,正要被醫師抽血,他希望可以藉此喚起大眾對於篩檢的意識。

 

當台灣出現第一個愛滋感染者,類似的烙印也在媒體、官方宣傳中上演。那也是蔣經國擔任總統,經濟大好,鄭南榕正在爭取言論自由的年代。衛生署長張博雅模仿兩蔣慣用的口吻,發表〈對抗愛滋:告全國公開信〉訓誡民眾,大量印製宣導文宣,形容感染愛滋後將「失去尊嚴,活得痛苦,死得難堪又難看」。

 

根據傳播學者的研究,台灣大部分民眾仰賴傳統媒體提供愛滋相關資訊,尤其是新聞報導。一開始被建構為「男同性戀者的疾病」,後來異性間性行為者一度成為感染者大宗,女性感染者被貼上「行為不檢點」的標籤,東南亞旅遊、外籍配偶也一度被視為破壞家庭的傳染來源。

 

即使過了2000年,愛滋的負面報導仍不斷出現,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農安趴。抱著的裸體男子蹲坐在地上,擠了整個房間,視覺的衝擊性讓這幅照片在電視新聞上延燒,淫亂轟趴、愛滋溫床等聳動標題佔據了報紙版面。不僅再度強化「愛滋」和「同志」的連結,也造成同志內部的意見分歧。

 

不管在西方或是台灣的愛滋歷史中,媒體和圖像的力量一直扮演著關鍵力量。現在和二三十年前的愛滋醫療、感染者處境已有相當大的不同,但如何汲取過去的經驗,在傳播愛滋資訊的同時,避免強化歧視或標籤化,同時達到最大傳播力,仍是重要課題。

 

在英國有皇室名人的力量能夠借助,使愛滋引起更廣泛的重視。西方影視體育界則有傳奇球員魔術強森、演員查理辛公佈自己的感染者身分,投入愛滋防治,然而感染者公開身分引起關注並不能做為一種可以期待的宣傳方法。在台灣,近幾年則有AV女優吉澤明步呼籲使用保險套,蔡依林擔任「為i篩檢」形象大使,並有滅火器、四分衛直播篩檢過程,後續效應值得關注。

美國疾管局則推動全國HIV篩檢日(National HIV Testing Day)、全國同志健康覺醒週(National LGBT Health Awareness Week ),希望透過短時間大量宣傳做單點突破,並在同志社群內部引發重視,提升對愛滋的疾病意識。後續報告指出,這類活動觸及了較多年長者、弱勢族裔(如黑人)、同志,連帶的也使讓較多的低風險異性戀前來篩檢。類似的活動也許是公衛單位可以考慮的。而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的「I am HIV+」宣傳,不僅打開討論,同時是微型社會實驗。衣服上的+符號由朋友、家人、伴侶等小字組成,乍看之下有出愛滋櫃的效果,可以藉機開啟關於愛滋的日常討論,並和感染者站在一起。

 

一起響應愛滋防治,從為何要篩檢開始→ http://www.lovemyself.org.tw/articles/75

 

圖片來源:

Happy Birthday, Princess Diana: 50 Rare Images of an Icon

 

The 14 Most Inspiring Quotes from Princess Diana

READ MORE

看更多文章

愛滋預防

專訪系列1|網黃的性與健康:健身單親爸「荒」

在台灣,仍有不少民眾將「性」視為判斷個人品性的標準之一,而性行為,是HIV(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類免疫缺乏病毒,又稱愛滋病毒)最常見的感染途徑,因此有許多感染者被貼上「生活很亂」的標籤。

愛滋預防

【文章分享】從過去向前看,愛滋治療的未來趨勢/感染誌

從過去愛滋治療談起,那些「我們」一起經歷的甘苦。
過去服用抗病毒藥物的經驗,可能對於未來的治療與服藥造成影響,我們從感染者阿橙過去對治療藥物過敏的經歷看起,與王建淳醫師聊聊,感染者在過去治療中常見的問題。同時深入醫病在診間中,對於新藥出現時的溝通問題,了解醫師評估藥物副作用對生活的影響,與何時需要換藥的可能性有哪些。<節錄自原文>

愛滋預防

【文章分享】曝光如勞資對立 感染者思維「X教授→萬磁王」盼平等對待/ETToday

台灣現今愛滋資源與醫療技術大幅進步,但汙名化標籤仍未完全去除,讓多數感染者在求醫、進入職場或和親朋好友聊天時,選擇隱藏自己的「新身分」。感染者大熊(化名)坦言,社會不友善的態度相當直接,也曾被身邊朋友惡意散播消息攻擊,使得他的想法逐漸變得憤世嫉俗,拿電影角色來比喻,就好像是從X教授變成萬磁王,「期盼未來環境能有更多一點友善,讓愛滋回歸一般疾病,每個疾病都要一視同仁看待。」<節錄自原文>

MAP G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