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愛滋=同志」?!這類誤解怎麼來,又如何解?─莊苹主任

2020-09-02

單就數據顯示,愛滋感染者中男同志比例確實較高,但如何減少感染,才是社會大眾需要關注的焦點。許多人常常將男同志與多重性伴侶、使用娛樂性藥物等負面的觀感連結,然而,防疫的第一步是拋開這些成見,從一切的源頭開始探究。亦即「為何男同志會成為現在的高風險族群?」事實真是如此嗎?難道身為男同志,天生感染風險就比較高?

 

當大家都是少數 彼此緊密連結的小圈圈就產生了

 

昆明防治中心護理主任莊苹認為,台灣的平等教育並沒有做得很好。男同志感染者較多的成因可能歸咎於「大環境的壓力」。從小性別教育不正確,如老師教導小朋友同志是不正常的,小朋友便淺移默化受這樣的影響。何謂不正常?事實上同志只因身為少數,便被冠上了不正常的稱號、背負社會所賦予的壓力。

 

成長過程中,同志可能被外界排擠,因而感受自己在社會中沒有立足之地。現在的網路發達,網路便成為同志尋找歸屬感的地方。當人群開始聚集,隨之而來的是屬於這個團體的次文化。就醫學角度而言,男性生理需求普遍較強,當雙方都是男性且同被社會禮教所打壓,叛逆心態便升起,在自己的生態圈中發展出一套規則。對此,莊主任進一步分享:「我曾聽過一句話『在男同志文化中,打炮=Say hello』。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下,性伴侶不只一個的狀況因而產生,感染愛滋的風險也隨之提高。」

 

面對愛滋與同志的錯誤聯想,並非一兩個動作便可解決,莊主任認為要解決的是整個大環境施加在同志身上的壓力。不管是從防疫的立場還是其他人權的角度來看,同志結婚的權利、被平等對待的權利,都應該被重視。

 

 

有風險的是「行為」 不是「族群」!

回歸愛滋議題,以愛滋防疫的觀點來看,莊主任強調政府宣導時應避開「同志就是高風險族群」這種說法。有感染風險的應是「行為」而非「族群」。當政府宣導重點放在哪,就容易讓非宣導重點的群眾覺得與自己無關。例如前幾年靜脈毒癮愛滋宣導時,沒有施打藥物的男同志便會覺得愛滋跟自己沒有關係。因此,政府宣導的對象應為全民,而不是主打某某族群。

 

莊主任話說到此,難掩激動心情:「愛滋不過是眾多傳染病的其中一種,異性戀不戴保險套也有機會感染愛滋。同志戴保險套的比例還比異性戀高呢!」

 

確實因社會環境壓力,男同志比異性戀更注重愛滋預防。從延遲診斷率(通報時已發病)來看,男同志所佔比例逐年下降,這代表他們都知道發生危險性行為會有感染風險,因此定期來篩檢保護彼此。而異性戀的延遲診斷率一直居高不下,平均每三個感染者就有兩個延遲就醫!異性戀相較於同性戀,對於感染風險的意識很低,甚至有些時常無套的異性戀,根本不覺得自己有可能感染愛滋。

 

最後,莊主任鼓勵不管身為異性戀、同性戀或其他性傾向,篩檢都很重要!勇於跨出這一步,才能保護自己及伴侶。

 

 

昆明防治中心〈當我們同在一起同志健康中心〉匿篩預約電話:02-2370-3738

預約專線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五09:00~12:0013:00~17:00

 

 

延伸閱讀:

昆明防治中心個管師小白的故事─殺死的不是病毒

感染者與家人的互動─反歧視–終止因無知帶來的歧視

我與伴侶與愛滋─他是我的伴侶,他是位愛滋感染者—三年後記

READ MORE

看更多文章

愛滋預防

專訪系列1|網黃的性與健康:健身單親爸「荒」

在台灣,仍有不少民眾將「性」視為判斷個人品性的標準之一,而性行為,是HIV(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類免疫缺乏病毒,又稱愛滋病毒)最常見的感染途徑,因此有許多感染者被貼上「生活很亂」的標籤。

愛滋預防

【文章分享】從過去向前看,愛滋治療的未來趨勢/感染誌

從過去愛滋治療談起,那些「我們」一起經歷的甘苦。
過去服用抗病毒藥物的經驗,可能對於未來的治療與服藥造成影響,我們從感染者阿橙過去對治療藥物過敏的經歷看起,與王建淳醫師聊聊,感染者在過去治療中常見的問題。同時深入醫病在診間中,對於新藥出現時的溝通問題,了解醫師評估藥物副作用對生活的影響,與何時需要換藥的可能性有哪些。<節錄自原文>

愛滋預防

【文章分享】曝光如勞資對立 感染者思維「X教授→萬磁王」盼平等對待/ETToday

台灣現今愛滋資源與醫療技術大幅進步,但汙名化標籤仍未完全去除,讓多數感染者在求醫、進入職場或和親朋好友聊天時,選擇隱藏自己的「新身分」。感染者大熊(化名)坦言,社會不友善的態度相當直接,也曾被身邊朋友惡意散播消息攻擊,使得他的想法逐漸變得憤世嫉俗,拿電影角色來比喻,就好像是從X教授變成萬磁王,「期盼未來環境能有更多一點友善,讓愛滋回歸一般疾病,每個疾病都要一視同仁看待。」<節錄自原文>

MAP GOTOP